查看原文
其他

这篇文章很坏

2016-10-29 刘丽君 LLJ的精神病世界

标题里的“这篇文章”指的是咪蒙的《你的问题不是穷,而是坏!》


PART1

咪蒙这篇文章一共有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概要:


A、B是室友,A家境差,B家境优渥。B经常买高档化妆品,A偷用B化妆品,被面质时理直气壮地说:你家这么有钱,我这么穷,用你一点化妆品怎么了?你个抠逼。

在正文前有句话:有的穷人很善良,很正直。

结论:像A这样的人,问题不在于穷,而是坏,心术不正。


这篇文章由四个类似的故事组成,得出的结论是:有的人的问题不是穷,而是本质就坏,心术不正。


先摆一下我的观点:这篇文章很糟糕。说了几件事,给一部分人贴了一个很糟糕的标签——坏,就跑了。


故事分两个部分:“事实部分”:室友A有一个行为——偷用别人的东西,并且有一个观点——我穷你富用你的是应该的。(这个行为很糟糕,这个观点也很糟糕。这点我没有异议。)


观点部分:因为有的穷人很善良很正直,而这个人有这个坏行为并有这个坏观点,所以这个人很坏,他不是穷,而是坏。


我这么区分出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出来观点部分的逻辑有问题?仅仅通过一件事来判断一个人的品质,之后被打脸的可能性很大。事实上,可能你认识一个人十几年,最后发现这个人其实还有另一面。


你可能注意到“事实部分”带着引号,因为这个故事的陈述者是B,这是B的事实。我们看到的整个故事是B的陈述。如果由A来讲述同样的事情,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细节。


现在我们假定B的事实是真的。


我要抛出一个很惊世骇俗的观点(匿名):这些故事如果是真的,那些人的“坏”都是被当事人勾引出来的。当事人对自己是怎么勾引出别人的坏,是一无所知的。


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我都惊呆了。

咋一看这个观点基本等于是说:B:“你穷,怪我咯!”A:“对,就怪你!”


第二天我就理解了,并认为这个观点值得思考。


我之前推送过一篇相亲记,讲了一个我相亲的故事,对方不断问我心电图传导阻滞的问题,我一脸蒙圈。这篇文章底下有一条很厉害的评论:你一定介绍了自己是医生了吧...显然瞄准了医生才加你的,加你就为了咨询问题啦。她穿过标题、穿过文章主题,看到了互动的关系。我通篇写的是“相亲”,她看到了“医生”和“潜在患者”的关系:我的一个身份——医生,勾引出来对方的一个身份——病人(纠结于心电图不完全符合正常)


这是互动的过程呈现出来的。不在双方事先掌控范围之内。


所以这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我的一个理解是:仅仅是“富”的存在,就会勾引出(激发或加剧)“穷”的感受。


鉴于我本人一直都很穷,个人体验:和相对家境好的朋友在一起,我会感到有压力,生理、心理都有压力,对自己很穷这个事实的感受会十分强烈。而当我一样穷的人在一起我会放松很多。


(还有一个观点认为“咪蒙的这篇文章,从根本上,不尊重事实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只切割为自己所用的一面。”人性的复杂也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角度。)


【另一种理解(匿名):原文中,A早先使用B的化妆品的时候,B的反应:“她考虑到这个室友家境不是很好,父母收入不高,她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生活负担挺重的,她也就包容了。”这里面就已经在勾引了。B为什么要包容呢?为什么之前包容之后就撕逼了呢?一种解释:她没有得到她期待的东西,例如感恩戴德。你不是好,你只是富。——这段实在太精彩了,可惜不是我说的。O(∩_∩)O哈哈哈~


这并不是说,富就是错,穷就是理(这个肯定是脑残的观点)。这里仅仅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和视角。对于类似的现象,试图看到更多的东西,而不是贴一个穷或者坏的标签就完事儿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前几年有一篇非常火爆的新闻“8毛钱治好10万元病”:最早的新闻标题是,仅看标题就非常劲爆。


新闻仅仅列出了当事家属的事实和观点。你看到当事家属的陈述,加上情绪性极强的用词,马上血压就上来了。MD,医生为了钱真是丧心病狂!MD,医生真是草菅人命!


当时这篇新闻出来之后,当事医院——深圳儿童医院,5天内连续3个患儿的家属拒绝手术。(引自百度百科词条“八毛门”)


这样的新闻,真的很糟糕。


后期一篇相对客观的报道,罗列出各方的说辞(http://news.sina.com.cn/s/2011-09-09/151523133150.shtml)大意:新生儿排不出大便,深圳儿童医院检查后考虑是“先天性巨结肠”,需要手术治疗。家属拒绝手术,医院采取了保守治疗。后转至广州儿童医院,医生判断暂时不能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此时患儿症状并没有到需要马上手术的程度(此前已经过保守治疗),建议开塞露助排便。因此家属认为深圳儿童医院医生收入与科室收入挂钩,对他的孩子进行过度治疗,就是为了多收取医疗费,让病人多花钱。在这种主观愿望支配下,做出了轻率而错误的判断,造成了误诊,险些造成医疗事故。


当事家属的事实和认知:我孩子就是拉不出大便,用了开塞露,排便了。你竟然告诉我要做手术?是何居心?医生真黑。


医生的事实及认知:排不出便是一个症状,用开塞露是对症,不治疗病因。根据目前症状及相关检查,病因可能是先天性巨结肠,因此手术治疗是根本。


医生有没有可能出错?有个词叫做误诊。医生错的概率大,还是家属错的概率大?


这篇新闻,坏的明显;咪蒙的那篇文章,坏的隐蔽。这篇新闻很快就自己打脸了,后续孩子病情进展,做了手术,手术费用不到3万,家属感谢医生加道歉。而咪蒙这篇文章传达的认知模式,读者都不知道自己被影响了。


(或者说,不是她的文章的锅,她传递她的认知,读者自愿关注、自愿接收。这是一个互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像看了新闻之后拒绝手术的孩子家属,也存在“人家没有判断力,你也跟着犯傻”的可能不是?但是必须要谴责的是,该篇新闻记者的不专业。)


如何突破这种简单粗暴的认知模式?

1、尽可能完善事实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陈述者的事实)。

2、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认知复杂度(人生经历、阅读相关的研究书籍等等)。

3、对人性的复杂保持警醒。


以及其他,我还没想到,欢迎补充。



PART2:我要挑战一个话题:关于贴标签。


标签的定义:


早在1700年,欧洲印制出了用在药品和布匹上作为商品识别的第一批标签。所以,现在的标签是用来,标志您的产品目标和分类或内容,像是您给您的目标确定的关键字词,便于您自己和他人查找和定位自己目标的工具。——引自百度百科的“标签”词条


关键词:方便查找和定位。


此处要谈的是,给人贴标签的情况。在咪蒙的那篇文章里,有两个标签非常刺眼:穷、坏。


这个标签完整的内涵是:富和穷、好和坏。

典型的二分法。人分两种1:富人和穷人。人分两种2:好人和坏人。


借韩寒半句话:小孩子才分好坏。


问题不在于贴标签,而在于标签太少。标签越精细,定位越准确。


有一个标签贴了很多年:90后。群体性标签用于探讨现象是有意思的,但用于贴个人,90后能说明个啥?只能定位一下出生年代。如果你用群体性的特质去定位一个个体,会引起很多不必要的误解。


还有一个标签使用率很高:奇葩。相亲记里有好几条评论是这男的就是个奇葩。但这个真不是我要传递的,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目击到一个人突然意识到死亡这件事情的反应,很过瘾。(完了,原来我才是奇葩。。。)由于是相亲,显得十分滑稽很好玩。我在文中避免评判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用词,因为我认为这一段对话提供的关于对方的信息不足以构成判断的依据。


对富和穷、好和坏这两对标签,我觉得穷富这一对要比好坏这一对来得好。


我自己编造一对概念:状态标签和性质标签。

穷富为状态标签,好坏为性质标签。

人们倾向于认为穷富是状态,流动可变;好坏是性质,相对稳定不易变。


现在我要再摆两个不同意咪蒙文章中的观点:

1、我认为故事1中的A的问题更可能是穷,而不是坏。(对B:你不是好,你只是富。

2、我认为,穷是一个问题。(不能用“爸妈比你爸妈努力,我现在比你过得好。你穷,怪你爸妈”这种逻辑来说明问题。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我此时并没有能力探讨,搁浅于此。)


再谈一个专门贴标签的职业:医生。一个疾病人群一个标签,冠心病、高血压等等,咔咔咔贴上。精神科医生,一样贴标签: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抑郁症、人格障碍等等。


一个诊断就是一个标签。这个标签的功能在于识别和定位出相关人群,给予相应地治疗和帮助。


同样存在标签太少及贴错的可能(标签太少的结果之一就是不准确,贴错就是误诊)。一位上级医师的教导:精神疾病的诊断,在ICD-10中有75中,DSM-5中有225种,不要看谁不是精神分裂症就是双相。


由标签太少到足够的标签,就是丰富自己认知模式的过程,也就是,专业化的过程。


医生贴错标签造成误诊,有严重的后果。(后果显著)

在人际关系中贴错标签,就会影响互动的关系。(后果隐蔽)


再谈状态标签和性质标签。


大部分人倾向于认为精神疾病是性质标签,一次被诊断为精神病,一辈子都是精神病。


一部分人倾向于精神疾病是状态标签,经过治疗不符合诊断标准之后,这个标签可以暂时卸下,以后需要的时候再贴上也不迟。疾病标签意味着需要治疗。(当然我也不能否认疾病和很多社会问题纠缠在一起,我并没有能力探讨。)



总结一下我表达的要点:


第一部分:

1、区分事实和观点,进一步区分是谁的事实。

2、事实和观点之间能否建立可靠的逻辑推理关系,即这个事实能否得出观点所示的结论。

3、认知复杂度(之前写过一篇笔记讨论这个词):专业的认知模式是很贵的,例如:医生的认知模式、心理学家的认知模式、经济学家的认知模式等等。


第二部分:

1、标签有好有坏,定位精准为好,定位功能差为坏。

2、贴标签不是问题,标签太少以及乱贴标签是问题。

3、状态标签和性质标签:我更喜欢状态标签。

4、标签有标签的意义和功能,但并不等于一个个体的全部。




最后,表达一下个人的喜好,我没看过咪蒙的其他文章,也不了解其人,此文仅仅针对其《你的问题不是穷,而是坏》这篇文章。我去咪蒙公众号看了一下历史文章的标题,我感觉我血压要高。。。

推荐阅读:

区分谁的事实:李松蔚文章《上帝的难题与人的难题》

关于贫穷的一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